一、简介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针对山西省产业转型、生态恢复与治理的综改目标,围绕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创新。近年来,围绕(1)特殊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地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2)特殊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3)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相关的城市灾害监测、预警与处治关键技术三方面开展研发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山西省的经济腾飞和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引领了山西省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研究领域
1.特殊土(黄土、压实黄土、灵敏土)的工程灾害机理研究及防治;
2.地基基础设计理论及技术;
3.污染土的工程灾害机理研究及防治;
4.地下空间与相邻建筑的相互作用研究;
5.污染环境下地下结构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6.地下空间支护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
三、现有成果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与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对接、优势互补,针对我省的特殊地质条件,对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
自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成立以来已取得丰硕成果:
研究团队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省部级资助项目20余项;企业、政府委托项目2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
参与国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行业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地方规范《山西省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等多部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
培养研究生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0余名。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如“Q4、Q3黄土地基承载力的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为黄土地区的公路建设和养护提供了依据;“污染环境下水泥土劣化机理及耐久性研究”为工业废水污染环境下地下结构的耐久性评价及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措施,成果荣获山西省科技进奖并编入相关规范中,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岩土工程的科技进步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人员组成
 
  
   
    | 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 | 
   
    | 成员 | 序号 | 姓名 | 职称 | 所属系部 | 
   
    | 名誉所长 | 1 | 白晓红 | 教授 | 建工系 | 
   
    | 所 长 | 2 | 董晓强 | 教授 | 建工系 | 
   
    | 成  员 | 3 | 葛忻声 | 教授 | 建工系 | 
   
    | 4 | 韩鹏举 | 教授 | 建工系 | 
   
    | 5 | 贺武斌 | 副教授 | 建工系 | 
   
    | 6 | 何 斌 | 副教授 | 建工系 | 
   
    | 7 | 郭昭胜 | 副教授 | 建工系 | 
   
    | 8 | 肖泽岸 | 副教授 | 基础部 | 
   
    | 9 | 秦鹏举 | 副教授 | 建工系 | 
   
    | 10 | 刘彦忠 | 讲师 | 建工系 | 
   
    | 11 | 王林浩 | 讲师 | 基础部 | 
   
    | 12 | 马富丽 | 讲师 | 建工系 | 
   
    | 13 | 刘晓凤 | 讲师 | 建工系 | 
   
    | 14 | 姚 鑫 | 讲师 | 建工系 | 
   
    | 15 | 王效渊 | 讲师 | 建工系 | 
   
    | 16 | 宋志伟 | 实验师 | 实验中心 | 
   
    | 17 | 谢明星 | 博士后 | 
 | 
   
    | 18 | 段 伟 | 博士后 | 
 | 
   
    | 19 | 张希栋 | 博士后 | 
 | 
   
    | 20 | 张延玲 | 博士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