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由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赵月龙团队牵头编制的山西省地方标准《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DBJ04/T500-2025),经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批复,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全面实施。作为全国首部聚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海绵城市专项技术规范,编制团队近两年的心血付出填补了国内同类地质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空白。
为破解山西省湿陷性黄土场地遇水易塌陷的建设难题,编制团队联合4家科研规划设计单位自2023年起开启攻坚工作。调研阶段,团队调研涉及太原、晋中、长治、晋城、临汾、大同、西安等10余个湿陷性黄土分布区域,累计行程超过8000公里,深入施工一线,记录数据、采集样本、梳理施工难点、分析湿陷风险,最终形成包含30余个典型工程案例的调研报告。技术论证阶段,先后组织专家论证会12场,针对“雨水汇流路径”、“防渗材料选择”、“透水材料研发”等关键问题,反复试验、优化方案,历经 8轮修改最终完成定稿。
《标准》中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维护”全流程技术要求,并创新提出“竖向汇流 + 定制防渗”方案,从源头规避安全风险;明确了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场地勘察与评估、场地与设施设计、施工与验收、维护与管理的主要规定;强调了海绵城市工程设施应系统设计,综合“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通过蓝、绿、灰设施将雨水调蓄、净化与利用形成系统,避免单一设施的简单应用对周边土壤环境、植物生长、地下含水层水质、场地环境卫生等造成不良影响。
该标准实施后,将为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典型湿陷性黄土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成为我校科研团队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