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讲坛
建工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工讲坛 >> 正文

建工讲坛(110)

日期:2025年03月01日 作者:来源: 点击数:

2025228日下午,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涌滔教授和河海大学道路与铁道研究所副所长刘泉副教授应土木工程学院邀请,在博学馆A5层会议室进行了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孙逸飞教授主持。

白涌滔教授以《桥梁钢结构全寿命疲劳性能演化理论及损伤本构模型》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报告首先围绕钢结构全生命周期内的性能演化与理论建模,详细介绍了钢结构在服务期间的性能演化机理、钢结构表面激光强化原理与性能提升(表面微观结构、压缩残余应力、疲劳寿命与裂纹扩展速率)技术以及声子晶体超材料振动控制与缺陷识别技术的应用;而后,以自己申请德国洪堡基金会项目及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项目的经历作为案例,详细阐述了两大科研资助体系在评审机制、学术偏好及文化适应性方面的关键性差异,并从申请者视角剖析了研究课题制定、计划书撰写、同行评议要等核心环节的实战经验。

刘泉副教授以《欧盟地平线计划玛丽·居里学者申请经验交流》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在这次报告中,刘泉副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团队在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道路养护综合决策算法以及分子模拟粗粒化策略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后刘泉副教授结合自身成功获批《欧盟地平线计划玛丽·居里学者》项目的经验,从历史沿革、战略定位、资助体系三个维度解析了《欧盟地平线计划玛丽·居里学者》项目;针对项目的申请流程,重点介绍了该项目的关键时间节点、国外合作导师选择、项目研究课题制定、申请书撰写等关键环节。

报告结束后,两位专家与我院师生围绕钢结构全生命周期内的疲劳性能演化、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以及国际项目申报策略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交流。师生们积极提问,讨论气氛十分活跃。与会师生普遍认为,报告内容既精彩又富有深度,不仅给大家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有效激发了全院师生树立专业自信、强化学术抱负的内生动力。


报告人简介:

白涌滔,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政协委员。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庆市杰青,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德国洪堡学者、日本“JSPS”特别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钢结构疲劳损伤理论,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声子晶体损伤检测研究,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优青,面上,青年)、3项国际科技项目(洪堡、JSPS、日本文部科学省)等20余项,在Nature旗下Scientific DataInter. J. FatiguePhys. Rev. EEng. Fract. Mech.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兼任高层建筑领域SCI知名期刊Struct. Des. Tall. Special.编委,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委会委员、欧洲安全与可靠性协会ESRA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获2024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完成人),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刘泉,江苏泰州人,副教授,河海大学道路与铁道研究所副所长,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在河海大学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21年博士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道路养护综合决策算法以及分子模拟粗粒化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谷歌学术h指数21。参与德国研究基金会(DFG)项目3项、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项目1项,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等科研项目,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担任《市政技术》青年编委、Road Materials and Pavement DesignFuel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期刊审稿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