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姓名:张家广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4.10
职称:教授
最高学历:博士
工作部门: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二、学术与社会兼职
山西土木建筑学会装配式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亚洲混凝土联合会自修复混凝土及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
太原理工大学绿色建筑技术与综合防灾研究所副所长
三、学习与工作经历
(1)2003.09~2007.07 中国海洋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获得学士学位
(2)2007.09~2009.07 湖南大学 结构工程专业 获得硕士学位
(3)2009.09~2015.03 哈尔滨工业大学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 获得博士学位
(4)2012.01~2013.01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结构工程系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2015.04~2017.12 太原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讲师
(6)2015.09~2020.03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太原理工大学 博士后
(7)2018.01~2024.12 太原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副教授
(7)2025.01~至今 太原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教授
四、承担教学工作
讲授的本科生课程: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设计、装配式建筑
讲授的研究生课程:科技论文写作
五、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
1. 专业研究领域: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2. 主要研究方向
(1)自修复混凝土材料
(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3)混凝土结构耗能减震
六、主要研究工作成果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1] Aowei Ma, Jiaguang Zhang*, Xintong Wang, et al. A practical enhancing method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via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grinding and microbial consortia-spraying: Preliminary test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 472: 143530. (SCI一区TOP)
[2] Junxian Zhao, Jiaguang Zhang*, Jiayu Song, et al. Sliding gusset connections for improve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RB-RC frame: Damage-control design and subassemblage test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3, 282: 115828. (SCI一区TOP)
[3] Ruikai Han, Shunshun Xu, Jiaguang Zhang*, et al.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s of microbial consortia-enhanced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on crack self-healing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2, 343: 128138. (SCI一区TOP)
[4] Jiaguang Zhang, Cheng Zhao, Aijuan Zhou, et al. Aragonite formation induced by open cultures of microbial consortia to heal cracks in concrete: Insights into healing mechanisms and crystal polymorph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 224: 815-822. (SCI一区TOP)
[5] Jiaguang Zhang, Yuanzhen Liu, Tao Feng, et al. Immobilizing bacteria in expanded perlite for the crack self-healing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7, 148: 610-617. (SCI一区TOP)
[6] Jiaguang Zhang, Aijuan Zhou, Yuanzhen Liu, et al. Microbial network of th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process induced by microbial consortia 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crack healing in concrete.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4600. (SCI检索)
[7] Jiaguang Zhang, Bin Wu, Yang Mei, P. Benson Shing.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on a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retrofitted with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and steel caging.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5, 18(2): 155-171. (SCI检索)
[8] 赵俊贤, 张家广*, 王柏顺. 滑移螺杆连接的BRB‑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5(1): 98-108. (EI检索)
[9] 张家广, 郝淑飞, 赵俊贤, 等. 弯曲破坏模式可控的BRB-RC框架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24, 45(12): 42-55. (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EI检索)
[10] 花素珍, 张家广*, 高沛, 等. 增强再生骨料固载混菌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性能. 复合材料学报, 2023, 40(11): 6299-6309. (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EI检索)
[11] 张家广, 陈景琦, 孟庆玲, 等. 混菌矿化增强再生粗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建筑材料学报, 2022, 25(10): 1027-1033. (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 EI检索)
[12] 赵俊贤, 宋佳雨, 张家广*, 等. 滑移连接的防屈曲支撑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22, 43(6): 207-218. (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EI检索)
[13] 张家广, 许顺顺, 冯涛, 等. 不同矿化微生物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影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9(8): 607-613. (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EI检索)
[14] 张家广, 吴斌, 赵俊贤. 防屈曲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实用设计方法. 工程力学, 2018, 35(3): 151-158. (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 EI检索)
[15] 张家广, 霍静思, 肖岩. 高温作用后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4): 117-124. (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 EI检索)
2. 发明专利、教材与标准
(1) 张家广, 郝小虎, 李珠, 周爱娟, 刘元珍, 赵林. 基于好氧嗜碱混菌矿化沉积的再生骨料改性方法. 中国, 发明专利,ZL201710451171.X(已转化,转化金额10万)
(2)张家广, 高沛, 孟庆玲, 周爱娟. 一种适用于污水处理池的裂缝自修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2210635392.3 (授权,许可金额37万)
(3)张家广, 韩瑞凯, 周爱娟, 刘元珍. 基于兼性好氧微生物矿化的高性能绿色透水砖及制备方法.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2110574784.9 (授权)
(4)张家广, 陈景琦, 周爱娟, 刘元珍. 基于兼性好氧混菌矿化沉积的混凝土裂缝修复材料及方法.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2010302695.4 (授权)
(5)张玉,张家广,马钢,李珠. 珍珠岩粉作为造纸用填料/颜料及方法. 中国, 发明专利,ZL201610550145.8.(授权)
(6)李珠, 张家广, 赵林. 基于产脲酶微生物矿化沉积的裂缝自修复再生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中国, 发明专利,ZL201611096154.0.(授权)
(7)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房屋抗震设计,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8. (副主编)
(8)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十三五”系列教材,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参编)
(9)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 DBJ04/T358-2018. (参编)
(10)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J04/T396-2019. (参编)
3. 主要科研和教研项目
(1)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低碳-再生-高值”污泥及建筑垃圾协同处置创新基地, 2023-2026, 170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大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附加力对支撑跨RC框架梁柱破坏模式的影响机理, 2018-2020, 23万.
(3)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 再生混凝土骨料绿色改性技术研发与应用, 2020-2022, 20万.
(4)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基于微生物矿化的自修复再生混凝土性能增强及其机理研究, 2023-2025, 9万.
(5)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大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损伤控制研究, 2021-2022, 5万.
(6)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专项,基于损伤可控的防屈曲支撑RC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2021-2023, 5万.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防屈曲支撑附加力对支撑跨RC主体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2016-2018, 5万.
(8)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青年项目, 微生物矿化修复再生混凝土骨料缺陷及其机理研究, 2019-2022, 3万.
(9)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示范, 2023-2025, 1.0万.
(10)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基于“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8-2020, 1.5万.
七、荣誉
(1)2022年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
(2)2023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研究生)一等奖(排名第五)
(3)2022年山西省线下一流课程《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负责人
(4)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5)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6)2023年太原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7)2023年太原理工大学特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8)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9)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山西省第六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八、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邮编:030024
电子信箱:zhangjiaguang@tyut.edu.cn
2025年3月更新